Page 11 - 性別平等與媒體報導_電子書
P. 11

專文一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得其情,如何守望?
                 媒體以此標題即時推出快報。標題強調生理性別固然是因為她
                 是臺灣第二位登上聖母峰的女性登山家,新聞照片裡詹○○全
                 身裹得密不透風,矗立陡峻雪坡上的姿勢颯爽,照片傳真的就
                 是專業傑出的登山者。報導強調女性在非傳統領域的傑出表
                 現,傳遞的是生理性別不是合理化性別區隔的理由。報導強調
                 社會事件中當事人的性別、尤其是將性少數的舉措與其性別身
                 份強做連結,這就是刻板化特定性傾向,以追查真相為名,行
                 窺探之實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臺灣 2019 年發生多起攻擊性別氣質的校園暴力事件。相
                 關新聞報導中,不少報導直接點出「全案有如 2000 年發生的
                 葉永鋕『玫瑰少年』事件」。正因為 2000 年的葉永鋕事件直
                 指臺灣校園內、社會上對多元性別的暴力、對性別刻板印象的
                 縱容,二十年來,葉永鋕事件提醒台灣社會同志基本人權不
                 該不能受到戕害。因此,新聞述及「玫瑰少年」,有著從性別
                 平等角度報導性別暴力的重要意涵。2019 年,國中學生遭受
                 同學對其身體、外型、性別氣質的嘲諷霸凌因而跳樓,大學校
                 園裡多人闖進他人宿舍房舍,嗆罵對方「娘娘腔」,這兩起
                 2019 年的新聞事件引發媒體關注。兩起性別案件經性平調查,
                 均被認定為性霸凌(報導者,2019 年 9 月 17 日)。多家平面
                 新聞媒體與網路媒體都訪問如同志諮詢熱線等民間社團,從性
                 別平等教育有待落實的角度報導,提到臺灣自 2019 年 5 月 24
                 日同性婚姻生效,然而,這並不表示台灣社會對於同志的污名
                 與歧視已經消除殆盡。同志諮詢熱線副秘書長彭治鏐就在受訪
                 時強調,雖然同性婚姻通過,「但性平教育才是影響社會氛圍
                 的關鍵」(蘋果日報,2019 年 6 月 18 日)。2019 年報導這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
   6   7   8   9   10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